查看完整版本: 葡萄糖胺真的能治好退化性關節炎嗎?
頁: [1]

jiunn36 發表於 2017-12-5 02:20 AM

葡萄糖胺真的能治好退化性關節炎嗎?

本帖最後由 jiunn36 於 2017-12-5 02:22 AM 編輯

  葡萄糖胺(glucosamine)這項產品,跟退化性關節炎在市場上幾乎是被劃上等號。各式各樣葡萄糖胺的相關保健食品琳琅滿目,從葡萄糖胺液體、葡萄糖胺錠、甚至擦的葡萄糖胺都有人在賣。根據報導,膠原蛋白、葡萄糖胺、鈣片這類訴求跟「骨關節」有關的保健產品,在台灣市場產值就高達42億元,跟薑黃以及椰子油都是台灣保健食品的當紅商品,但葡萄糖胺對於治療或緩解退化性關節炎,到底有什麼效果呢?在醫學上我們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今天就跟著MedPartner團隊的營養師和醫師一起回顧文獻告訴你,對於這類產品,你可以相信到什麼程度吧!
  退化性關節炎是大腿和小腿之間,膝蓋的關節軟骨退化所造成的疾病。現代人肥胖比率增加、活得也比較久,這類因為壓力磨損及退化流失的疾病發生率自然就逐漸升高。透過醫學影像的檢查,可以發現軟骨的磨損、關節腔的縮小,臨床上則會出現疼痛、僵硬,嚴重時關節可能會變形。如果想改善這個狀況,減少關節的磨損以及增加關節軟骨的增生,或增加關節液的潤滑,都是可行的方向。如果關節已經磨損了,手術置換人工關節是常見的治療方式,臨床上也有關節腔內注射玻尿酸增加潤滑的治療方式。因為葡萄糖胺就是組成關節軟骨的成份之一,人體可以自行合成,因此數十年前開始,葡萄糖胺開始被認為有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的潛力,一系列的產品以及相關研究也如雨後春筍般冒出。
  葡萄糖胺(2-amino-2-deoxy-D-glucose)是從幾丁質(chitin)而來的一種胺基單醣(aminomonosaccharide),而幾丁質可以在部分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外骨骼中發現,這樣講大家可能沒啥概念,蝦殼就是一種海洋無脊椎動物的外骨骼。目前大家吃的葡萄糖胺大多都是從蝦蟹的外殼或是蕈類、細菌發酵而來的喔!天然食物中除了蝦、蟹類的殼或貝殼中可提煉出葡萄糖胺,某些菌類當中也含有葡萄糖胺,但畢竟我們平時吃蝦蟹類的時候不會帶殼吃,更不可能有人沒事去啃貝殼,也不會為了攝取葡萄糖胺而吃菌類,因此,想從天然食物當中攝取葡萄糖胺,實際上不太可行。既然從食物中難以獲取,接下來要了解的就是「到底要不要額外補充」的問題啦!
  葡萄糖胺是結締組織、軟骨、韌帶當中必須的一種非細胞成分,主要包括了三種型式:
     硫酸鹽葡萄糖胺(glucosamine sulfate)
     鹽酸鹽葡萄糖胺(glucosamine hydrochloride)
     N-乙醯葡萄糖胺(N-acetylglucosamine)
  至今所有葡萄糖胺的相關研究中,較可能有作用的是「硫酸鹽」形式的葡萄糖胺。目前國內硫酸鹽型式的葡萄糖胺被視為醫師、藥師指示藥品來管理(不需處方籤),只有口服的劑型,用於緩解退化性關節炎之疼痛,但並沒有被製作成外用的劑型。其他形式的葡萄糖胺目前為止被視為「食品」來管理,也就是說除了硫酸鹽葡萄糖胺(glucosamine sulfate)以外的形式,不管是吃的還是擦的,以政府的立場只需要安全就可以,並不需要證明它有效,但法令上也不能宣稱有療效。
  雖然法令規定不能宣稱療效,但這些產品到底有沒有效啊?我們一起來看看相關研究結果是怎麼說吧!以下因爲針對研究做的整理,是給醫療同業參考用,大家閱讀起來可能會有些吃力,可以看粗體字就能抓到你該知道的重點囉!
  葡萄糖胺對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效果,醫界怎麼看?有關葡萄萄胺在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有效性上,一直都有所爭議。在早期的研究中,有不少都指出葡萄糖胺對於緩解疼痛以及改善功能有效。但在比較近期的研究,則紛紛出現跟早期研究不一致的結果,從2008到2013年相關的治療指引都不建議使用葡萄糖胺來做為骨關節炎的輔助治療。
  其中鹽酸鹽葡萄糖胺這類的產品,在嚴謹回顧文獻後,發現對於疼痛均沒有改善效果,而實證醫學網站UpToDate 甚至是直接不建議骨關節炎患者使用鹽酸鹽葡萄糖胺。也就是說,依照截至目前的證據,如果你是退化性關節炎患者,並不會特別反對你吃葡萄糖胺產品,但不要期待會有療效,並且這些相關研究與醫學會的共識,也都不建議醫師主動使用葡萄糖胺來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如果你吃的是鹽酸鹽葡萄糖胺的話,請省下來吧,那對你沒好處。
     
  葡萄糖胺的使用至今仍是有爭議性的,正反兩面的意見都有。以下是相關研究整理,僅供人士參考:
  建議使用:
    歐洲預防風濕病聯盟在2007年針對手部骨關節炎提出的建議:本篇總共審視了15篇隨機對照實驗,而15篇當中有14 篇使用的都是硫酸鹽葡萄糖胺,1篇使用鹽酸鹽葡萄糖胺,12篇針對膝蓋骨關節炎,2篇針對髖關節及膝蓋關節,1篇沒有特別針對特定部位。結果顯示攝取葡萄糖胺對於骨關節炎患者而言,減緩疼痛是有效的,但對於改善生理功能或生理僵硬無效。
    歐洲預防風濕病聯盟在2005年針對髖部骨關節炎提出的建議:至2007年為止,有許葡萄糖胺的研究,但針對髖部關節炎的則幾乎沒有。在合併髖關節及膝關節炎的研究當中,以葡萄糖胺介入對於改善疼痛以及功能是顯著的。歐洲預防風濕病聯盟在2003年針對膝蓋骨關節炎提出的建議:與上述兩篇指引類似,研究者對於許多葡萄糖胺與膝蓋骨關節炎的研究作統計分析後指出葡萄糖胺對於改善疼痛是有效的,但須看疼疾病的嚴重程度而定,中度到重度的病患以葡萄糖胺介入則無效。
    國際骨關節炎研究協會在2007年針對髖關節及膝骨關節炎提出的指南:本篇指引中提到,審視20篇隨機對照實驗後發現,若以Lequesne量表做為評估工具,則顯示葡萄糖胺對於膝蓋疼痛可改善28% ,對功能也可改善21% ;但若以WOMAC量表則在疼痛及功能上都沒有改善效果。
  不建議使用:
    美國風濕病學會2012年發表的骨關節炎非藥理學及藥理學建議。
    美國物理治療協會的整形外科2009年發表的指南:指南當中提到截至2009年的各項葡萄糖胺相關研究結果都不一致,其中顯示有效的研究都是短期對於疼痛或功能的改善而非長期,因此不建議使用。
    美國骨科醫師學會2013年發表的膝蓋骨關節炎治療指引:本指引綜合了12篇葡萄糖胺與膝關節炎的研究進行統計分析,認為葡萄糖胺對於改善膝關節炎沒有顯著的效果。
    英國皇家醫師學院於2008年發表的成人骨關節炎指引:本指引當中提到硫酸鹽葡萄糖胺對於骨關節炎似乎有減緩疼痛的效果,但當時因為英國還沒有許可硫酸鹽葡萄糖胺的使用,因此本指引並不建議使用。而當時在英國可以使用的鹽酸鹽葡萄糖胺則是在多個研究當中都無法達到顯著的效果。
  若細看上述各指引的建議不難發現,建議使用葡萄糖胺的前三篇指引都來自於同一個組織,且建議可使用葡萄糖胺的指引年代都距離十年以上,葡萄糖胺在十年前的確似乎是骨關節炎患者的一大福音,在找文獻的時候,筆者也發現距今超過十年的葡萄糖胺相關研究看起來似乎對於改善骨關節炎的症狀都是有效的,但隨著時代推進,研究越來越多,發現效果似乎不是這麼顯著,因此2008到2013年的指引都不建議使用葡萄糖胺來做為骨關節炎的輔助治療。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十年前就有一篇回顧文章探討為何葡萄糖胺與骨關節炎相關研究的結果總是不一致,本篇論文當中海選了128篇關於葡萄糖胺的研究,排除掉研究設計不夠精良的研究,最後留下15篇雙盲的隨機對照實驗型研究做統計分析,發現若以鹽酸鹽葡萄糖胺為供應形式,對於疼痛均沒有改善效果,與本文獻回顧持有相同意見的是實證醫學網站UpToDate,它們直接不建議骨關節炎患者使用鹽酸鹽葡萄糖胺;而以硫酸鹽葡萄糖胺為供應形式則研究結果差異性很大,作者認為這是因為大部分的研究都有廠商介入,因此並不能作為良好的參考指標。
  較新的研究中,一篇2015年發表的雙盲隨機分組實驗以605位慢性膝蓋疼痛並且有脛骨股骨狹窄的45-75歲中老年人做為受試者,分成四組,第一組為攝取安慰劑的控制組、第二組到第四組分別為攝取1500毫克硫酸鹽葡萄糖胺、攝取800毫克硫酸鹽軟骨素、攝取硫酸鹽葡萄糖胺加硫酸鹽軟骨素的實驗組,並進行為期兩年的追蹤,以WOMAC量表評估膝痛症狀以及生理功能,並且以X光測量膝蓋空間狹窄狀況,在介入前、介入後一年及介入後兩年分別進行評估,最終完整完成實驗的有502位受試者。結果發現合併葡萄糖胺以及軟骨素的組別在介入兩年後,關節空間狹窄狀況比控制組顯著減少了0.1mm,其他各組間的關節空間狹窄狀況在介入一年後或兩年後均沒有顯著差異;而在膝蓋疼痛感或生理功能的部分,各組之間無論在介入一年後或兩年後亦沒有顯著差異。
    一篇雙盲隨機分組實驗以606位骨關節炎患者做為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攝取200毫克的NSAID藥物celecoxib,一組攝取1500毫克鹽酸鹽葡萄糖胺加上1200毫克硫酸鹽軟骨素,介入時間總共六個月,最後完成實驗的受試者分別為240人及225人。結果發現兩組在WOMAC疼痛分數分別減少185.7以及186.8,兩組間沒有顯著差異;在完成OMERACT-OARSI 標準的受試者當中,兩組的關節腫脹都減少了超過 50% ,其他各項結果兩組之間也都沒有差異性。因此本篇研究認為結合葡萄糖胺以及軟骨素的治療與 NSAID 藥物同樣有效( Ref 16 )。
  近期的研究似乎都傾向將葡萄糖胺以及軟骨素合併使用,而由上述兩篇研究看起來,似乎合併兩者的治療對於骨關節炎是有部分好處,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篇研究設計當中沒有攝取安慰劑的控制組,因此仍需進一步的研究證實此效果。
  如果你想吃硫酸鹽葡萄糖胺,基本上醫師、藥師不會特別鼓勵,但也不會特別勸阻。而鹽酸鹽葡萄糖胺就真的不用吃了。但到底應該吃多少量呢?在文獻回顧後,服用1500毫克的葡萄糖胺就足夠,更多就看不出血中的濃度會繼續有意義地線性增加。雖然大部分研究當中補充葡萄糖胺的副作用似乎很少見,不過仍有少數人攝取後會有腸胃道症狀,包括腹痛、腹瀉、噁心、胃灼熱等等,並且也有少數人經歷過敏反應如血管水腫、氣喘以及光敏感。
     
  以下研究整理僅供參考:
  雖然葡萄糖胺在很早以前就被用來進行各種研究,但直到2005年才出現第一篇以人類為受試者的藥物動力學實驗。本篇研究以12位健康人為受試者隨機分組,每天分別攝取750、1500、3000毫克的葡萄糖胺,且是一次性給予,結果發現在劑量為750及1500毫克時,葡萄糖胺藥物動力學呈線性關係,而在3000毫克時則無。大約在口服攝取的3-4個小時之後,血漿中的葡萄糖胺濃度上升到最高值,顯示葡萄糖胺的生物利用率不低,隨後慢慢下降,至48小時候幾乎回到基礎值。這12位健康受試者原本的血漿葡萄糖胺濃度大約落在10.4到204.0ng/ml(等同於0.06到1.1μM)之間,而攝取1500毫克葡萄糖胺之後血液濃度最高值約為10μM ,研究者定義為基礎值的30倍。葡萄糖胺的排除半衰期大約為15個小時。許多葡萄糖胺的相關研究都是以1500毫克作為介入的劑量,本篇研究結果也支持1500毫克似乎是個恰當的劑量。
  另外一個葡萄糖胺比較常被討論的是它對於醣類代謝以及胰島素敏感度的相關影響。會有此疑慮的主要理論有兩個,第一個是葡萄糖胺為葡萄糖的代謝產物之一,所以部分說法認為它可能是葡萄糖的來源,但因為人體內由葡萄糖生成葡萄糖胺的途徑當中的酵素是不可逆的,所以此理論並不成立;第二個則是口服攝取的葡萄糖胺會影響原本的六碳糖胺生合成途徑而擾亂內生性的葡萄糖胺,而六碳糖胺生合成途徑一般被認為在人類的血糖恆定扮演著重要角色。
    一篇隨機雙盲對照研究以54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為受試者,分為攝取安慰劑的控制組及攝取1500毫克鹽酸鹽葡萄糖胺的實驗組進行為期12週的介入,並且在0週、8週及12週測量空腹血糖值、胰島素、並以HOMA-IR以及QUICKI評估胰島素敏感性,結果發現在各個時間點,各組之間均無顯著差異,因此本篇研究結論為:連續12週攝取葡萄糖胺並不會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及胰島素抗性有不良影響。
    另外一篇隨機雙盲對照研究則以38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為受試者,分成攝取安慰劑的控制組及攝取1500毫克鹽酸鹽葡萄糖胺加上1200毫克硫酸鹽軟骨素的實驗組,介入時間為90天,並以糖化血色素作為血糖控制指標,結果發現介入90 天之後兩組的糖化血色素並沒有顯著差異,因此作者下的結論也是葡萄糖胺在90天的介入時間下並不會影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代謝。
    2016年底才剛發表的一篇研究當中以407位BMI>...<div class='locked'><em>瀏覽完整內容,請先 <a href='member.php?mod=register'>註冊</a> 或 <a href='javascript:;' onclick="lsSubmit()">登入會員</a></em></div><div></div>
頁: [1]